【SDGs 專欄 21】推開永續的大門:語言教學的實踐之道
語言是一種能搭建我們與他人、環境和世界之間關係的橋樑與力量,它深刻地體現在生活周遭的各個面向。從生態批評的角度來看,語言不僅是人類溝通的媒介,更是我們對自然世界感知和詮釋的工具;另一方面,後殖民主義更是強調語言在社會和文化形塑中的關鍵作用,不僅反映權力結構和社會體制,還深刻影響社群內部的關係。從永續教育的觀點來看,為了能建立不同語言族群之間的橋樑、促進有效的溝通,語言的使用應謹慎考慮性別使用、文化背景和跨學科的因素,以確保能實現社會包容性和尊重多元文化。
在永續發展教育(ESD)中,語言扮演著建立全球社群、促進共同理解的關鍵角色。因此,我們可以運用《教科書融滲永續發展指南》語言篇提到的三項原則,為我們的教育及世界帶來改變:
- 原則一:善用語言「開放內容的空間」促進永續發展
語言教學除了培養學習者基礎的語言技能外,應涵蓋其他可以協助他們發展相應能力的內容,如:永續發展、文學作品、真實情境與任務等,幫助學習者建立課堂所學與在地環境之間的聯繫、獲得有關永續發展所需的知識,並培養批判思維與同理心等能力,讓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的語言技能應用於真實情境中並促進對永續發展的理解。因此,語言教學應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透過創造「開放內容的空間」讓學生能以不同的觀點和文化背景探討永續議題、獲得更全面的能力。核心關鍵:建立開放內容空間、確保包含真實材料和任務
- 原則二:將語言視為能實現和平、公正及生態永續的強大工具
語言具備能塑造觀念和影響社會的能力,對於實現和平、公正、以及生態永續的發展目標而言相當關鍵。針對和平與公正等社會議題,除了教導學生以非暴力和非歧視的用語來積極參與對話和解決衝突外,也應引導學生分析和表達對社會不平等的看法、激發對正義和社會變革的敏銳度。與此同時,將學習者的母語納入語言教科書的設計,不僅能突顯語言作為身份表達的方式、對各種語言的尊重,還能建立具包容性的學習環境、促進多元文化的理解。因此,透過語言課堂的活動和深入討論,學習者能探索語言在社會的影響力、培養語言表達和倡導永續思維的能力。核心關鍵:將語言作為有效的溝通和倡議公具、將母語納入語言教科書中、使用語言處理社會公正問題
- 原則三:透過文學和語言培養學習者決策和成為負責任的世界公民
透過文學的引導,學生不僅能從不同的文學視角理解世界並探索人性、社會和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培養解釋和思考的能力,也能進一步協助釐清價值觀、培養同理心,以及從不同角度理解世界及面對未來發展的能力。因此,這種多元的文學體驗能擴展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有機會以更多元的觀點來維護永續發展所需的價值觀,進而更有深度地參與社會和生態永續的議題,成為具有責任感的世界公民。核心關鍵:使用文學培養批判思考與解讀技能、擴展學生視野與多元觀點
種下永續思維的種子開啟新一代的未來
在推動永續發展教育的脈絡中,語言蘊藏著不容忽視的隱形力量,因為它不僅是教育的奇蹟鑰匙,更是能啟迪未來探索者的關鍵要素。透過語言的巧妙運用,我們能在學生的心靈種下永續發展的種子,啟發他們的創意、思辨和社會參與精神。因此,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將成為這場變革的引領者,您的言行將成為學生永不磨滅的記憶。讓我們攜手開啟語言的魔法門,引領新一代走向更加永續、公正、和平的未來。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媒介,更是心靈的橋樑,將我們共同聯繫於推動永續發展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