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 專欄 16】促進永續思維的情境式數學教科書

數學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永續發展教科書:融滲指南》中首要提及的學科。本文將以指南所介紹的印度數學教科書作為例,實踐上一篇文章所整理的11種方法。

印度的教科書均由國家教育研究和培訓委員會(NCERT)出版。其中,第四冊的數學教科書以「數學魔法」為主題,透過情境式而非單一數學概念的方式來編排教材。例如:透過描述砌磚師傅的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對稱、透視畫、使用矩形磚設計的拱門、三角形、估計、測量和乘法等數學概念,並進一步探討聯合國SDG 9和10(創新和減少不平等)等目標,讓學生看見社會中被視為弱勢,但卻在社區建造過程中扮演關鍵的創新者角色。

永續思維帶入印度數學課本的設計

  • 1. 關聯真實情境
    透過情境式的編排,數學課本能深入挖掘情境細節,協助學生理解社會文化並建立更多數學的連結。此外,也可以運用真實情境來呈現數學在滿足人類需求方面的實際應用,如潔淨能源等議題。然而,教師可能需要具備更高的數學能力,以便有效地引導學生發展數學技能。在教師引導學生的過程,不僅學生的能力會逐漸提升,教師的數學能力也將隨之增長,形成一種互相促進的學習模式。
  • 2. 重視教材可及性
    本書第一章以一座歷史悠久的印度陵墓為例,透過華美的建築照片來讚揚穆斯林建築師的精湛技藝,同時也突顯穆斯林社群的邊緣化,以及他們的技藝未受應有的肯定。這種以真實情境為本的編寫方式,結合學生熟悉的情境,可以增加學生對故事和知識的連結。然而,倘若因為教科書的價格而使弱勢學生無法使用,教科書的教育價值就無法完全發揮。因此,教科書價格在實現可及性的過程,是社會正義上的重要議題。
  • 3. 展現複雜性
    透過故事情境來挑選數學問題,可以呈現多元文化的形象、塑造學生對人口統計群體的觀感,同時提供挑戰主流敘事的機會。然而,若情境不真實或相關內容被文本誇大,學生可能會認為這樣的選擇缺乏真實性,也可能會讓學生認為數學抽象概念高於問題本身。因此,教科書應使用真實世界的複雜情境,而非虛構及簡化的文本情境,才能培養學生運用真實的議題及數據來進行比較、統計及預測分析的系統思考能力。

回歸學理、政策的教育論述,#雙語教育的目標在於:「維繫既有的語言能力並促進新語言的學習,最終目標是使學生能精通這兩種語言,建立對不同語言文化的尊重與包容」。從#國際教育的觀點來看,我國《國際教育白皮書2.0》認為:「#SDGs旨在促進素養學習,讓學生在未來社會知道如何調適與創新,追求一個更美好、更永續的環境」,顯現國際教育本身即將全球性的永續發展議題,納入學生對於國際社會的理解。

結合素養與永續的數學教科書

數學教科書的組織方式能以情境、數學概念或過程為基礎。以情境為基礎的組織方式不僅能夠深入挖掘情境細節,更有助於學生理解社會文化脈絡,同時促使更多數學概念之間的相互連結。在龍騰數學教材中,同樣採用這種方法來將真實情境引入課題,讓學生和老師透過這些內容直接接觸真實世界,進一步了解SDGs在現實中發生的問題。透過課本當中的「看見數學」,學生可以了解數學在真實世界的應用;藉由素養題型,學生更能透過數學來理解情境,甚至有機會提出解決策略和方法。這種結合數學教學與實際情境的方式,能讓學生思考如何在生活運用數學促進永續發展,並有助於提高學生對SDGs相關議題的認識,並同時培養他們應用數學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