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 專欄 17】永續未來:科學的啟示與引領

科技應用於問題解決的同時也引發新的社會科學議題(SSIs),對已開發國家及開發中國家面對全球永續發展皆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OECD)將2022年定義為國際基礎科學永續發展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Basic Scienc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簡稱:IYBSSD),強調基礎科學在永續發展中的重要性。

科學教科書融入議題的關鍵與目標

根據《教科書融滲永續發展指南》指出:「科學的客觀性被視為科學觀察和分析的核心品質,有助人們避免因主觀意識篩選事實而誤解真相的風險。」因此,面對這樣的情境,科學教科書在融入SSIs時,不僅需考慮問題的多樣性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挑戰,也應正視問題的不確定性,並將道德考量納入科學教育的範疇中,培養學生的公民參與意識和批判思維,使他們在追求知識和科技發展的同時,也能注重社會和環境的福祉,進而更有能力面對這些複雜的挑戰。

科學素養的必要與挑戰

儘管科技的迅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龐大資訊量,人們對於解決永續未來挑戰的期望與實際現況之間仍存在明顯的認知落差。基於這種現象,目前國內外都有相關機構透過一系列的論壇和科普活動來提升社會大眾對科學與永續發展的關聯與認識。同時,將永續議題融入科學課程和教科書也已成為培養必要技能和理解的重要元素。然而,這也伴隨著極大的挑戰,如:在確保教科書傳遞學科知識完整性的同時,也需平衡科學內容、永續發展議題及保持教材一致性等方面的考量。

科學教育的未來與九大原則

  • 1. 議題導向的問題解決:
    將「以議題為中心」的ESD課程內容與評量架構進行連結,使學生能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 2. 複雜性與多面性呈現:
    在STSE的交互脈絡中呈現學科知識和技能,讓學生理解並分析STSE的複雜性和多面性。
  • 3. 融入在地情境:
    確保在定義並探討問題時,能將議題融入當地情境,並讓學生在探討全球性影響及後果時,能將學生的經驗和文化身分進行連結。
  • 4. 多元評價與價值辨識:
    促進學生從多元觀點對問題進行批判思考和評價的能力,並能辨識和處理問題的價值和利益衝突。
  • 5. 議題的深層探討:
    在識別和融入具有社會性和環境性的爭議性議題時,能引導學生發現議題背後的社會不公義和資源不均等的問題。
  • 6. 促進系統性思維:
    促進整體系統性思維,幫助學生看到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與作用,以便能更加理解和解決複雜的問題、擴大全球意識。
  • 7. 主動參與STSE研究:
    鼓勵學生以主動參與的形式進行探索以STSE為主題的研究,並利用研究的結果來解決和改善SSIs和STSE的問題。
  • 8. 科學語言情境化:
    將科學語言解構成更容易理解且情境化的形式,並同時考慮科學資訊與科技的使用影響及後果。
  • 9. 跨文化連結與理解:
    建立課程和文化之間、主題和社區之間的連結,強調永續發展議題的相互連結和多元性,促進更深層次的跨文化理解和溝通。

相關參考網站:

促進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國際年相關參考網站: